返回

一部情节环环相扣的小说,是如何想出来的?

一个公式,写的时候直接套,就能搞定一篇合格的环环相扣的小说。

这个公式就是:

草蛇灰线+声东击西+高潮跌落+人物反差+峰回路转+结局反转

现在我逐一解释,完了你再不会,就可以来打我了。

一、草蛇灰线

一般在开头,设置一处闲笔,形成一条看似毫不起眼的线索,越无足轻重越好。

在后面谜底即将揭开时,隆重把这条线索推到台前,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幕后大秘密。

这种设置,往往有一种令读者倒吸一口凉气的酸爽。

举个例子:

故事开头,清早两个刑警去丢尸案的现场勘查,他们先在附近一家早餐店吃胡辣汤。这个早餐摊位人很多,刑警一边吃,一边看周围可疑人员,发现一个鬼鬼祟祟,把水煎包咬了一小口,胡辣汤也只喝了两下就走掉的年轻人。

刑警追上年轻人盘查半天,没发现更多疑点,只好放他走了,但刑警心里还是狐疑,就问胡辣汤老板,那个年轻人是不是常客,老板摇摇头,说在这摆摊几年了,对那人没印象。

然后剧情发展下去,一直到最后,才揭出凶手是胡辣汤老板,死者是曾吃过他霸王餐的混混,那天早上,老板为了泄愤,把尸体剁碎散在胡辣汤里,被两位刑警喝下去。

二、声东击西

煞有介事做很精密的铺陈情节,结果却方向错误,真正的谜底根本就不在这里。

但是要注意,这种铺陈虽然跟真相没关系,但不是废话。这些文字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展示人物性格,二是吊足读者胃口。

举个例子:

一个高档小区里,一名富豪坠楼身亡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轻刑警,他细致地逐一调查富豪的社会关系。

随即向读者展示,这位年轻刑警是如何顶住上面大人物的压力,单枪匹马调查清楚了富豪的商场对手、情人、涉及的黑帮、合作伙伴、海外子女等。

让读者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佩服这位刑警的能力和胆识。

随后,让这些调查统统没用,罪犯根本不在刑警的调查范围。

这下读者就来劲了,年轻警察这么厉害,得罪了那么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查了一大圈,却白费劲了。

那么警察会不会就此被打压排挤?会不会被辞职?真凶又在哪里?富豪到底是被仇杀还是情杀,还是灭口?

作者这时候就应该“击西”了,从另一个角度查案。

撇开富豪的社会关系,从他的案发地点、坠楼方式再次查起,发现凶手是两人配合作案,根据蛛丝马迹,最终查清楚,是小区两个保安,他们一是看不惯富豪的颐气指使,二是想谋一笔横财,就把富豪绑住从楼顶推下去了。

但年轻刑警之前错误的调查方向在小说里并非没有用,由于他的深入探案,揭开了富豪生前圈子里一笔商业腐败案,最终被警方端掉。

三、高潮跌落

就是眼见临门一脚要揭开大结局了,却突然飞来一个阻碍,瞬间让剧情中断。

作者要记住,这个“眼见的大结局”只是个幌子,写到这里不应该超过全小说的¾,作者心里要清楚哪里才是真正的大结局。

举个例子:

警察通过层层调查,确定了一起少女失踪案的主谋是一个叫Jack的人贩子,并锁定他目前正居住在一家五星酒店的客房里。

于是组织的大批警力前去逮捕,冲进房间时,却发现Jack走了没多久。在公安内部信息网查到,几分钟前,嫌疑人刚刚乘坐国际航班飞过了边境线。

好了,到了这里,让读者觉得戏演完了,故事应该以失败宣告剧终了。

但作者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别急嘛,之前一直是罪犯牵着警方鼻子走,现在轮到警方反制了,真正的表演现在才开始。

然后可以写警方派卧底布下一个完美的充满诱惑的拐卖少女圈套,让Jack的儿子入坑,已经留在国外的Jack一方面是受这笔大买卖的诱惑,一方面想帮儿子在集团内部树立业绩,就铤而走险再次潜回来,结果被我们的主角警察一举抓获。

四、人物反差

这个简单,让小说中的某个次要人物在前后表现出截然相反的面孔。

举个例子:

一个警察,在故事前半部分表现得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但随着案情深入,大家发现他多年来耿耿于怀一名死刑犯曾对他家人的侵犯,后来尽管这名犯人被处以极刑,但从此警察心理上故意嫁祸给一些可疑人员,导致害了很多无辜的人,造成冤屈。无形中,这名警察才是罪犯。

五、峰回路转

一般来说,悬疑故事节奏紧张,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很容易让读者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尤其是长篇小说。

那么在适当的位置,聪明的作者会加入一些具有“爽感”的情节,让读者的大脑皮层在放松之余,仍舍不得放下你的故事。

这个位置应该设在“高潮跌落”之后。

举个例子:

《战狼2》里面,冷锋靠一己之力,眼见成功打入罪犯势力内部,到了故事的高潮。

但同时他也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眼见同胞喋血,恐怖分子围剿上来,所有人都眼看要被机枪扫射,似乎再过一分钟,大悲剧就以此落幕了。

但这时,我海军接到外交许可,军舰在千里之外的海洋上导弹出仓,万箭齐飞,射向恐怖分子,顷刻间反派灰飞烟灭。

这种“爽感”配合着之前冷锋心惊胆战的营救行动,就像啤酒配炸鸡,全方位把读者的情感激活释放了。

六、结局反转

很多新手作者的反转太生硬,非得让“好人变坏人”,让“谋杀变真情”,好端端一个故事,愣是让尴尬的结局反转给毁了。

一个好的反转,必须同时满足“出其不意”和“合乎情理”这两个要求。

举个例子:

一个高档小区业主报案,说家里进了蟊贼,盗窃了很多贵重物品和现金。

警察立即赶到现场查看,确实有人撬门进来翻箱倒柜,偷了很多值钱东西。但是看到地上有沙子掉落的痕迹,顺着找去,在厨房找到了一些残余的沙子。

主人这时才发现,原本堆在厨房地上的一堆沙子也不见了,警察和主人都好奇,怎么小偷连沙子也偷。

于是警察顺着地上遗落的沙子痕迹追寻,一路找到了小偷藏身之处,将其人赃俱获。

在审讯室,小偷供认不讳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偷的,但警察问到为何还偷一堆没用的沙子,小偷却闭口不谈。

警察也认为这个细节没什么好追究的,就不再问了。但是到量刑的时候,因为小偷所盗物品案值巨大,不是拘留几天就放的普通治安事件,而是打到了刑事入狱的标准。

小偷一听要被判刑,才害怕了,这才供出为什么要偷那堆沙子。

原来,进入业主家里偷完贵重物品后,发现桌面上摆着几张照片,是主人在三亚拍的,照片上的时间正好是前几天,后来主人也说了,自己刚从三亚旅游回来。

小偷看着照片想起厨房地上的沙子,以为是主人从三亚带回来的沙滩细沙,这种沙子包起来敷在关节上,对小偷母亲的老风湿很有效果。

于是小偷顺带装上这包沙子,想回去孝敬老娘,没想到正是这堆沙子暴露了他的行踪。

小偷央求警察,不要给老母亲说自己被判刑了,并委托警察没事了帮他探望一下老母亲,那包沙子可以不算赃物,让警察帮他给老母亲敷在膝关节上,警察答应了。

但警察没有告诉小偷,其实地上那堆沙子不是三亚带回来的,是主人旅游回来后,发现长时间离家,厨房地面漏水,找装修工带来修补地面的。

像这种反转,不仅不尴尬,反而能起到一些荒诞和悲剧的效果。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