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三国》各种雷人台词和以吨为单位出现的历史bug,除了一集一逼王的人物刻画和“我知道但我假装不知道”的低级套娃阴谋,我觉得新三的境界比起老三来,低了不只一两个level。
我就凭印象写几个自己还记得的。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这个事情,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故事的引发点和历史大背景。然而,如何处理黄巾起义的描述,却需要花十足的心思。
首先,从客观历史叙事而言,历代农民起义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朝廷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四窜,灾祸连年,各路权阀斗争,民不聊生。
黄巾起义也是如此,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造反的动机和社会原因,是非常值得同情的。然而,黄巾起义也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只能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灭,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而黄巾起义的头目张角,简直太拉风带感了,底层出身,自创宗教进行传教,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一声号令,天下揭竿而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个口号也是真的牛逼。这样的人生经历,换个叙事角度,就是绝对的主角啊。
为什么说三国故事里,黄巾起义很重要却也不太好描述呢?
因为,第一,必须交代清楚社会背景。东汉末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是上层宫廷政变朝堂权斗交叠、下层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不交代清楚这个历史背景,三国故事是缺乏厚重感的。不交代清楚这个背景,你就无法理解刘备的仁义之名远扬对当时的百姓意味着什么,你无法理解曹操“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壮志,会把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扁平化和单薄化理解成各种阴谋论。
第二,黄巾起义在三国故事里,是反面的。三国的草莽英雄,大多都是反黄巾、保汉室起家的。所以,黄巾起义是合理的,但在三国故事里,又是反面的。这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但写小说拍电视剧,就比较费笔力。所幸,无论罗贯中 还是老三国,对黄巾起义的处理都非常到位(尤其是老三国第一集的前几分钟,从庙堂之高的宫廷政变到底层民众的流离失所再到黄巾起义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把黄巾起义的正当性和轰轰烈烈的过程展现出来了,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了黄巾起义的混乱和动荡对底层百姓的祸害,各路英豪反黄巾也有非常强的正义性(当然也有阶级局限性)。
然而,新三国对于这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它是怎么处理的呢?
它压根就没处理,根本就没有,黄巾起义一个镜头都没有,都没有……
新三国第一集一上来就是咱家董卓专权、孟德献刀,基本上也就奠定了新三国的基调——什么天下百姓、江山社稷都是虚的,看我给你们拍逼王斗法 才是本剧精髓。
同样的,战争的残酷性,不存在的;携民渡江的主要目的也是反映刘备的走投无路、情况危急,百姓视角,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格局真的和《三国演义》以及老三国没办法比。
女性角色的加戏和流俗化处理。
三国演义是男人的英雄戏,但偶尔惊鸿一瞥出现的女性角色,也都十分惊艳。讲真,我其实个人而言挺喜欢看三国里女性角色加戏的,毕竟原著描写太少又太简略。然而,你加戏是为了让观众更喜欢这些角色,而不是让人看着就想一刀把她们砍了啊!
先说下处理最差的几个——
貂蝉。《三国演义》中对貂蝉着墨不多,但人物重点是深明大义,为王允、为国家分忧。她在吕布和董卓之间斡旋,真的是需要极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要挑拨离间,又要这俩人都信任她,这种走钢丝难度级别的剧情,是她个人心计、头脑、外貌和内心信仰的高度体现。老三国也给貂蝉加戏了,她在吕布面前娇羞清纯,在董卓面前的风情万种,以及她的功成身退、翩然而去,也是老三国编剧在天下扰攘的乱世给她的一个童话式的美好结局,人物形象一下子拔高。
新三国呢?什么家国情怀、报恩之心,什么工于心计、巧设连环,编剧钦定了,就让你跟吕布谈恋爱去吧。王允阻碍你跟吕布谈情说爱?那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王允就“跟禽兽没什么区别”。对了,谈完了记得给他殉情。
小乔。如果说,貂蝉的角色,最多只是傻白甜化处理,那么小乔的人设,就彻底崩到摧枯拉朽。新三的周瑜,依我看来,就是被自己的脑残老婆气死的。群英会砍掉了嘟嘟的舞剑给她加戏就很莫名其妙,且不说作为主帅夫人为什么会在军营里跳舞这种莫名其妙的设定(毕竟新三是平行宇宙,假设这点在新三宇宙里属于正常),单单就这个舞剑到底要说明啥,我是真想不通。原著和老三里嘟嘟舞剑,那简直就是嘟嘟风流豪迈形象的完美升华,你新三小乔舞剑到底想说明啥啊?算了,想不通的剧情就不去费脑子了。但小乔放跑诸葛亮,这个脑残剧情,简直比绿了周瑜还过分啊!真的想让人砍了她啊!编剧你咋想的啊!
孙小妹 。首先,我是真想不通,为什么要给孙夫人 取这么个奇奇怪怪的名字。编剧你要不会取名字,叫孙夫人就行了,孙尚香这个现成的名字也不错,孙小妹是什么鬼?孙夫人向来以男儿豪迈胸襟著名,你让她板着一张抑郁脸,结婚前加那么多戏什么意思?洞房前跟刘备那段莫名其妙的互砍我也是没看懂,不是你在甘露寺 自己点头同意结的婚吗?怎么都拜完堂了搞这么一出送客?老三国的孙夫人才叫真的豪迈胸襟,骂徐盛丁奉 更是带感,一句“我与子龙断后”,这才是女汉子本汉。
大乔。首先,大乔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和原著里存在感都不高,你要真想加戏,发挥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但我就是搞不懂,编剧你为什么对宫斗剧有如此高浓度的热爱。且不说孙策已经非常明确把江东托付给孙权了,就算孙策没来得及诏令部下,孙家一个两代话事人艰苦创业、勉强有一亩三分地的小团队,就算是架空剧情,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婴儿搞垂帘听政,这怎么可能?可编剧就是这么写了。很多人不太喜欢孙吴线,就是不喜欢孙吴后期的宫斗剧情。新三倒好,孙吴宫斗直接给你提前到孙策死的时候,看我老孙家的宫斗传统艺能。
老三给女性角色的加戏,体现了貂蝉的大义、小乔的贤惠、孙夫人的刚勇,最经典的当属邹氏,一曲《淯水吟》,从一个乱世女子的身不由己和辗转飘零,到“天下皆扰攘,四野多逃奔”,也直接升华了三国的主题。新三的女性角色呢?狗血八卦加宫斗,令人糟心。
当然了,我印象里好像给曹操的女儿曹皇后 加了点戏,感觉算是比较不错的女性人物加戏了。
低级的套娃阴谋和“看穿”论。
想要体现一个角色的聪明才智,那你可以原创一些需要计谋的故事情节,并没必要拘泥于历史和演义 原著。
然而,原创剧情太考验功力了,编剧一拍脑袋,我有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看穿论。
是的,看穿论就是,你想算计我,我看穿了,但我出于ABCDEFG等一堆理由,我就是不说,我不仅看穿了不说,我还故意陪你演。新三比看穿再高一级的计谋就是套娃看穿,我看穿了你看穿了我看穿了你,所以我陪你演你陪我演的剧情。
本来看你们这演技就够辣眼睛了,还特么要看你们在戏里演戏……
看穿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如何解释“我看穿了但我不说就陪你演”的脑回路。新三唯一解释得还说得过去的地方,就是鲁肃,他出于维护孙刘联盟所以看穿诸葛亮也不说还护着他。
这种套路本身就很无聊,也会弱化故事原有的张力,更何况,还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百地使用。
举个例子,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场戏的张力在于,曹操瞬息之间经历生死徘徊,关羽立下军令状却出于恩义放人,张辽等人还刷了波脸,两方都是真正生与死之间游走的较量和考衡。这段剧情,罗贯中给出的评价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这段戏之所以被千古传诵,也在于情节的戏剧化张力。而新三加入看穿论之后,曹操看穿了诸葛亮故意放水,所以压根就不紧张好不好……反倒是诸葛亮在担心没把话挑明白,别让二愣子逼王关羽真一刀把曹操砍了。且不论“孙刘两家谁杀了曹操,曹操余部就讨伐谁报仇”的傻逼设定,这种看穿论一出来,华容道 的戏剧张力就完全消失了,就成了诸葛亮和曹操互相看穿,陪二愣子关羽演戏。
大量充斥着的低级看穿论,真的让新三low了不只一个档次。
阴谋盛行,英雄气短。
《三国演义》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情怀和气概。真实的历史固然少不了各种权力斗争和撕逼,但正因为这样,三国故事里的君臣情、兄弟情,才更让人难忘和动容。
然而新三,在砍了司马懿死后的所有剧情依旧灌了95集水的情况下,竟然桃园结义 都能剪到只剩一个镜头。
那么长的篇幅都把水灌哪儿了呢?权斗加宫斗。孙吴线本来还好,只是孙权后期宫斗起来比较糟心。然而新三除了前面提到的有臣属怂恿大乔垂帘听政,还直接把周瑜、鲁肃和孙权的关系权斗化。孙权不信任周瑜,直接夺周瑜兵权这种雷人剧情,也就新三能想出来了。曹魏的权斗剧也是太过拖沓注水,一言难尽。
以上讨论还仅仅局限于剧情和人物,至于配乐、服化道 之类的,都还没提,至于历史背景,我已经全当架空同人来看了。
当然了,新三和老三各有受众,我也能理解新三的热度。然而,就像芒果台第一神剧《回家的诱惑 》一样,你能说它热度高、受众广、看着带感,我完全认同;但你非要说它是经典力作,那就过分了。